2月1日,新華社連發三槍:《微信公眾號:“1人原創,99人抄襲” 緣只為抄成“大號”掙鈔票?》《原創者:面對“李鬼”,只能一聲嘆息》《微信,你真的拿“抄襲”沒辦法?》。三篇文章言辭犀利,全部指向微信公眾號慘不忍睹的抄襲現狀。文章指出,在微信平臺上,抄襲者正在吸吮著原創者的血汗,在這樣逼仄的生存環境下,原創者舉步為艱。
應該說,新華社向騰訊的發難相當令人錯愕,在此之前,業界還在回味阿里巴巴和國家工商總局在淘寶假貨問題上的相互責難。
1月28日,工商總局公開“白皮書”,指責阿里系網絡交易平臺存在主體準入把關不嚴、對商品信息審查不力、銷售行為管理混亂、信用評價存有缺陷、內部工作人員管控不嚴等“五宗罪”。阿里巴巴則反唇相譏國家工商總局是“情緒性執法”,涉嫌違規。
一直以來,除了零星指責,BAT在官媒和民間中收獲的多為贊譽和表揚,但2015年甫一開年,BAT中的兩大天王相繼被置于商業道德的烤架之上,這堪稱史無前例。而這,亦折射出新一屆的黨中央,對中國互聯網管理有了新思維。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須使之瘋狂。在毫無管束和規則缺失中,中國互聯網已現瘋狂:百度在競價排名中大搞權錢交易、阿里巴巴讓假貨在淘寶肆意橫行、騰訊成了山寨和抄襲的最壞典型、門戶網站收錢刪貼、視頻網站盜版片源橫行、快播更是明目張膽地成了色情內容的最大溫床……
互聯網推動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其中以互聯網巨頭貢獻為最,但是,企業做大了,不能忘記企業公民之責,不能借行業地位自重、挾企業規模生威,互聯網市場上的弱肉強食,必須奉行公認的游戲規則、守住社會良序的底線,如果長久游離于商業道德的約束之外,中國互聯網難免走向癌變和畸形。
中國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國家,這意味著我們失去了發展和監管同步的最佳機遇期,但亡羊補牢,未為晚矣。此時問責有著標桿意義的阿里巴巴和騰訊,表面看是在為難互聯網巨頭,實則傳遞出中央依法、合規、積極、有效監管中國互聯網的堅定信念。而這,可能在短期內削弱中國互聯網之活力,增加互聯網公司的運營成本,但這些代價換來的是公正的規則、良性的競爭、透明的交易和健全的信用。這其中,哪個不是為中國互聯網營造健康生態環境的長遠計?
如果再聯系到國家主管部門去年對快播的斬立決,到近期約談新浪、網易和搜狐等門戶網站,以及專項整治互聯網收費刪貼的行動,中央打出的一系列組合拳清楚表明,是該到了為中國互聯網立規矩的時候,一張針對中國互聯網的監管之網正在形成,從前為了做大行業,從前睜一眼閉一眼粗放式管理模式正在終結。
以上就是關于追責阿里聲討騰訊約談網易,政府強硬管理要為互聯網立規矩全部的內容,關注我們,帶您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用戶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