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億、460億、1000億……
即使是在高速增長的互聯行業,美團的銷售額增長的速度都可以看做是一個不小的奇跡,在這個背后,王興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專業與高效,技術與人文關懷并重的美團。
然而實際上,在美團的這一個個數字的背后,或許并不完全像王興所描述的那樣正能量。近日,網絡流傳一篇傳播甚廣的文章《美團—你還值得我們相信嗎?(美團高銷量背后的“陰謀”)》,為我們拉開了美團為了沖擊高銷量的黑暗史,事實令人觸目驚心。
千葉之死 美團難辭其咎
筆者嘗試第一時間聯系了該主人公,向該主人公求證事情原委,但截至發稿前,仍未得到回應。
而據文章所述,該主人公是威海千葉巴西烤肉的老板,在它的烤肉店開業之初,本想和美團合作推廣,起初打算做100分9.9元秒殺,但由于美團業務員的極力推薦以及對于專業人員的信任,從最初的秒殺推廣最終變更至爆單推廣。
19.9元的爆單推廣預示著,商家每一單在不計入人工、店面等成本的情況下,每一單虧損將近20元。
在該活動上線12小時候,商家預計活動效果已經達到,要求美團將訂單的價格上漲,以避免自己損失太多,但是美團的業務員卻以各種理由推脫,千葉的團單一直在售48小時,銷售量遠超門店接待量。
按照店面每日最大容量120人算,總共售出的銷量需要千葉連續7個月才能將消化完畢,在此期間加上員工、店面等成本的情況下,千葉還未開張,赤字已超過100萬元。
美團為了提高銷售額,完全不顧商戶的死活,在明確知道成本與虧損狀況的前提下,在商戶明確提出要提高價格的情況下,美團依然如故的讓商戶出血,從而達到提高銷售額的目的。
而除此之外,在此期間,千葉的19.9元的團單共計銷售款50萬余元,盡皆在美團手中,一直要到已售銷量消費后,該款項才會回到千葉的賬戶上。
這對本就虧損嚴重的千葉更是雪上加霜,直接造成千葉在開業3個月后,宣布關門大吉。
資金流水,對于任何一個行業都有著特殊的重要性,但美團對于該商戶的銷售款一直扣著不發,將賬期無線拉長,對于一個已經出現巨額虧損的商戶,這基本是致命的打擊。而就算按照一般的案例,美團的賬期也長達10天,這與團購行業普遍的3-5天的賬期相比足足兩倍有余。
但這還不算完,在千葉宣布關門后,美團的法務部門開始出場,要求千葉自行解決客訴問題,提出要對千葉上訴。
可以說,這個活動是由美團和千葉共同發起的活動,當出現類似這樣的問題的時候,應該是由美團以及商戶共同來商討解決方案,如何對用戶進行賠償或諸如此等。但在出事后,美團將問題甩的一干二凈,并且要求商戶一力承擔。
從開始之前的強迫商戶接受持續虧損的訂單,到事發時強扣商戶的流動資金,再到事后把所有問題甩給商戶,美團這件事從開始到最后一直在持續的傷害商戶的利益。
獨家、最低價、高賬期 不止一個千葉
事實上,在與美團的合作當中,類似千葉這樣的商戶不在少數,此前央視的《經濟之聲》曾有報道,美團利用其在個別地區的市場優勢地位,用“獨家合作”的霸王條款,脅迫商戶只能與美團一家合作,否則就要罰款,并隨意調配“扣點率”。
而除了獨家之外,美團用以制約商戶的另一個手段是“最低價”,即要求商戶在美團展開的活動與其他平臺相比必須最低價。
據浙江一位KTV商戶老板描述,在競爭對手平臺上線了更為便宜的團購套餐之后不久,他發現自己在美團上銷售的套餐未經商量,居然從388元直接被調到368元,而業務員的回答更匪夷所思,“這是美團總部運營的人干的,我也沒辦法。”
美團的獨家、最低價協議一旦簽署,在執行上非常嚴格甚至有些霸道。商戶如果跟其他平臺合作,美團會單方面修改團購套餐售賣價格、單方面在后臺提高商戶的傭金并且在交易款中直接扣除。
業內人士表示,美團的“獨家”、“最低價”這些政策是典型的“雙刃劍”,在成就自己平臺、數據的同時,其實也在透支未來,商戶的不滿情緒已經越積越多。現階段美團的三四線用戶多、粘性強,因此很多商戶雖然不滿也會忍耐。
除了經央視曝光的之外,美團的賬期問題也一直是一個被業內聚焦的問題,通常,團購行業的賬期大約在5天左右,但美團正常情況下的賬期長達10天,甚至15天,這還不包括類似千葉這樣未完全消化訂單便不予結款的案例。
美團曾經一度開發出商家自動結款系統,解決商家最擔憂的賬期問題,但現在看來這一切在背離行業規律的情況下顯得那么的刺眼。
比行業高達兩倍的賬期是美團對于商戶的又一次壓榨,雖然多出來短短的5天-10天時間的賬期看上去影響不大,但我們不說對于美團而言,這5-10天的賬期將大大緩解它的資金壓力,而對于注重流水的諸多行業而言,存在著巨大的風險。
美團為什么要這么干?
美團正走上一條和商戶對立的路上,那么美團為什么會如此?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團的模式問題,美團當初之所以能夠大踏步的前行,在于其借助團購,從三、四線城市迅速突圍百團大戰,并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壁壘。
但正所謂成也團購,敗也團購。在美國,美團的模板Groupon在上市之初曾一度受到資本的熱捧,市值一度達到200億美元,但此后急轉直下,如今市值不足50億美元。
從根本意義上去說,團購很難形成一種閉環的商業模式。
團購發展之初,所造就的概念是商戶將市場投放的費用節省到產品中,以產品讓利的形式起到廣告的作用,同時還可以盡可能多的觸達用戶,使得用戶加強體驗,從而在不展開團購時進行二次購買。
漸漸的,商戶們開始明白團購的真實意義,用戶基本不會在沒有團購的情況下發生二次購買,而美團借助團購獲得了一定的流量、用戶之后也開始明白了這個道理,開始向大O2O概念演變。
從電影到酒店再到外賣,美團開始將戰線逐漸拉長,而團購作為美團的大本營所在,一個利潤單元,為其它單元輸送炮彈,此時團購的大本營也受到了為數不多的幾家的沖擊。
但美團2014年年初制定的400億銷售而是必須要完成的,為了沖擊銷售額,拉升資本市場之估值。美團在2014年可謂瘋狂。
在美團銷售額的目標下,團購是最容易實現目標的方式之一,由此美團在團購上又開始了這種方式。
而沖量所帶來的高壓下的考核,對于一線的銷售人員的直觀營銷便是盲目的擴大團購量,極力促成商家開啟團購。
對于這些銷售來說,完成當前的考核指標,拿到該拿到的提成是第一考慮的要素。
現在美團的大多數一線銷售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在持續的傷害商家。
而對于美團而言,銷售額是近幾年所唯一要注重的指標,由此商家的死活更是不再他們的考慮之內。
美團的460億足夠瘋狂,但一經造成了千葉這樣的案例,而相信1000億過后,將更是一地雞毛。
以上就是關于高銷量背后的觸目驚心,美團460億銷售額是商戶的犧牲全部的內容,關注我們,帶您了解更多相關內容。
特別提示:本信息由相關用戶自行提供,真實性未證實,僅供參考。請謹慎采用,風險自負。